pg电子官网的文化
检修运营公司 2015-11-12 席斌斌 10529次
字体:加大 减小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子为甚。
大家大概听过“燕瘦环肥”这个成语,“燕瘦”指汉朝的赵飞燕,是西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体态轻盈,身轻如燕,传说中能作盘中舞,汉成帝喜欢的不得了,当时的很多仕女都拼命减肥,向这位“飞燕姐姐”看齐,体现出西汉成帝年代以“体态轻盈瘦弱”为美;等到了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宠幸妃子杨玉环,也就是“杨贵妃”, 杨玉环长得体态丰满,肤如凝脂,和赵飞燕一样很擅长跳舞,还精通音律,令李隆基十分倾倒,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从此君王不早朝”以为讽刺,可见一斑。因此唐朝人以丰腴为美,从唐朝的仕女画中就可以看出来,侍女们又一百八十度转变,对“减肥”不感冒了,追求丰腴的体态。
可见,不同的时代对于女人的美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必然在当时成为爱美的女士们争相仿效的风向,此风气绵延至今。
那么今天女士们以什么为美的标准呢?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标准也变得复杂起来,女士们不简单满足于“肥”和“瘦”的标准,还得看脸型、眼型、胸围、臀围、皮肤光泽度等等。有些是后天的,比如体重;有些属于先天的,比如脸型、眼型、胸围、皮肤等等。后天的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善,先天的要是放在古代,那基本没辙了。可是现代社会,“那都不是事儿”,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嘉惠到女士的“美丽大业”了,爱美的女士可以通过一个方法来弥补所谓的“先天”不足,那就是“整容”。
“整容”的花样真是不少,有隆鼻、除皱、丰胸、吸脂、割双眼皮、拉皮、嫩肤、脱毛等等,不一而足。女士们高高兴兴的抱着追求美丽的初衷,花着不菲的钱去“整容”,去追求美,本来是好事一桩,可是却屡屡好事不谐,“整”出不少意外之事。
君不见媒体报道:某女士去美容院要求将圆脸“整形”成时髦的“瓜子脸”,最后却变成“锥子脸”,成为“危险武器”;某女士去做“脸部注射”,希望脸部皮肤饱满、富有弹性,最终却“淤青肿胀”,“皮笑肉不笑”;某女士去做“隆鼻”手术,手术过后比量塌陷歪斜,感染鼻炎难愈;某女士不惜重金,远赴韩国整容,最终手术不成功,再付巨款重整仍然失败,容颜尽毁,一身负债,家庭出现矛盾,亲友无法理解,其人抑郁成疾……
举这么些例子,貌似是极尽不喜整容之事,实则不然。
有句老话说的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乐己者容”——男人可以为赏识自己的人去死,女人为了让人欣赏自己的容貌,不惜拿自己“开刀”,其精神也是十分值得尊敬的。所以我认为女士去整容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整容真能达到预期,使自己变得美丽出众,于己增添了自信,于人带来美的感受,甚至于社会都会带来“美丽经济效应”,带动就业、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真是“善莫大焉”的事情。然而现实却往往应了一句话:世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
“十常八九”之事比如整容者的经济条件是否宽裕,亲友是否理解,本人对手术的成功与否是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选择的整容机构是够具备职业资质,自身的身体条件是否允许等等,以上只要有一个或几个环节不谐,都会带来一系列的个人、家庭、社会问题,从而背离了整容者的初衷。
当然了,也有很多以上条件都具备并且整容成功的女士,成为大家眼中的“美女”,那么“美丽大业”就算圆满了吗?有没有考虑随着时光的流失,容颜会不可避免的凋谢,身体机能会不可避免的衰退?有没有考虑有了漂亮的外表,工作、情感、生活仍然不一定一帆风顺?有没有考虑是不是还有什么东西要比容貌美丽更值得去追求?让我们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黄月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段话: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孔明即三分天下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学诸葛亮选择老婆的办法,最终只是娶了黄承彦的丑女儿。黄承彦是荆襄一带的名士,女儿叫黄月英,其人身体壮硕,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一些鸡皮疙瘩。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襄阳记》说,黄承彦自己找上门来问诸葛亮:“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肤,而才堪相配。”诸葛亮立即许之,黄承彦即载送其女至隆中。
诸葛亮是什么人?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专门为诸葛亮作了个《诸葛亮传》,里面讲到:“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以说是长的伟岸丰姿,才华横溢,可是诸葛亮在择妇的时候却偏偏选中黄承彦的黄头黑肤的丑女黄月英,让人大跌眼镜。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黄月英为妻?显然不是因为容貌,那么一定是黄月英身上有某种特质吸引了诸葛亮。相传黄月英是当时有名的才女,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足智多谋,诸葛亮的很多兵法韬略、包括后来的木牛流马都是向这位“丑妇”请教学习而得的,诸葛亮取得的成就黄月英可以说是与有荣焉。诸葛亮似乎更看重是黄月英的才华以及两个人之间产生的更高层次的精神碰撞与交流。
第二个例子的主人公是林徽因。林可以说是民国时期名动一时、风华绝代的奇女子。著名诗人徐志摩不惜一切和自己的妻子离了婚而追求林徽因,最终因林父阻止而无果;林徽因后来嫁给国学大师梁启超之子、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她经常在家中举办文化沙龙,大名鼎鼎的胡适、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是其坐上常宾;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为了林徽因一生不娶,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金岳霖写下“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精炼传神,我认为是对女性美描写的最高典范。
那么,林徽因的容貌真的美艳绝伦、一时无两吗?其实不然,我从网络上找到的林的照片看,林的容貌也并非特别出众,同时代的陆小曼的容貌就不再林徽因之下,然而却有如此多的名人学者为林的风华所倾倒,死后那么多人为其写追悼文章,难道仅仅是因为被林的容貌所倾倒吗?
个中原因,我认为作家陈学勇的《莲灯诗梦•林徽因》说的最为透彻: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由以上两个例子我得出一个结论:女性的美不仅仅在于姣好的容貌,似乎还有另外一些更为重要的品质,这些品质你可以理解为善良、自信、优雅,可以理解为从容、品位、智慧,可以理解为才气、坚韧甚至是魄力,它代表的内容远比单一的容貌美丽要丰富的多。
正如哲学家培根所说:“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又在举止文雅合度。”所谓的“文雅合度”我理解为是一种清新脱俗,落落大方,温柔善良,智慧彰显的内在品质;是一种人格,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品位,一种美好情趣的外在表现,是一切自然的合成。
而这种女性之美不是简单的“整容”所能产生的,还需通过读书、旅行、学习、社交、思考等等长时间的积累、浸润,从而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的流露的一种摄人心魄的气质,才可称为“美之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