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官网的文化
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从小家庭生活困难,对党的认识也正是从生活的改变开始的。
小时候经历过挨饿的苦,真是吃不饱,穿不暖。我家的生活条件比一般的人家还要差一些,每年春天都要到田野里挖野菜充饥,我记得那时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次白面馒头,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更别说鱼肉了。真正吃上面的那一年就是“大包干”(包产到户)那一年。年初的时候听大人们说,要实行“大包干”了,有的人发牢骚,说能干的人家好,不能干的人家就饿死了。结果到年尾,家家过得都比以前好,我家就吃上了白面馒头,还有余粮,青黄不接时就不用挖野菜充饥了。我那时才上小学一、二年级,不懂得那些大道理,只懵懂还是党的政策好,事实证明了一切。
我经历的苦,后来跟高中同学、大学同学聊起来,多数人都不信,那时我才知道,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只有经历过,才深有感触。以后的日子就不用说了,生活如芝麻开花,全民奔小康,现在都是小康之家了。现在跟小辈们说起这些陈年往事,他们听来感觉似笑话、像天书,但我还是要说,就像父亲生前多次跟我聊起的,“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他是一个老党员,从民办教师一步步转为公办教师,被评为县里的教学业务能手,他很满意退休后的待遇,经常在我和孩子们面前夸赞党的好政策。国力日盛是他最高兴的事,虽然常年疾病缠身,但仍每天看新闻,关注时事评论。我记得上初中时,有一天父亲回家高兴地说,他入党啦!我那时虽没有更深的理解,但我知道,父亲一生严肃认真,能令他开心的事不多,现在回想起来也就那么几件,一是全家“农转非”,二是教学工作在县里获奖,三是退休待遇在同行里排前,还有就是当我向他汇报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心一意报党恩。从我记事起,最爱看的电影就是战斗片,那时只知道好人打坏人,打鬼子,杀汉奸。印象最深的就是上甘岭战役,黄继光堵枪眼。有一阵子我是拍着胸脯要当黄继光的,现在回老家有些老人还会跟我开玩笑,说我从小就不怕死,敢舍命堵枪眼。我一直认为,生死是小事,关键是死得其所,像革命英烈那样,视死如归,舍生忘死,出生入死,那才是大丈夫。人生伟岸如是,足矣。后来读书多了,明白了历史伟人选择的人生道路,虽历经坎坷,也在所不辞。从方志敏、杨靖宇到黄继光、董存瑞,从焦裕禄、钱学森到从袁隆平、钟南山,无一不引发我深深的思考,作为一名老党员,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当脱贫攻坚大任降临之际,组织上选择了我。我义不容辞,毅然决然踏上了“驻村脱贫攻坚战”之路。因为对我来说,我有深深的农村情结,回到农村就是回到了生养我的地方,在那里挥洒热血,能让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正是我回报的最好方式。作为组织上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我紧紧依托后方单位,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扶贫工作。通过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加强党建基地及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和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同时积极发动公司职工爱心捐助、组织公司青年志愿者开展助学等活动,两年来,帮扶村村委战斗力显著增强,村庄环境明显改观,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回首两年间,组织上培养了我,我也不负组织重托,圆满完成了组织上授予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充分展现了大唐企业形象,连续两年度山东省委组织部考核优秀,政府授予三等功一次。
虽然我只是全国脱贫攻坚战中数十万驻村“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相比已经献身于这场战役的同道们更是微不足道,但我始终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的我”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坚守初心使命,不坠青云之志。